English

执著与超越

2009-08-07 17:18:00 来源:博览群书 ○何惠昂 我有话说
《文学概论新编》(全新版),张孝评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学概论新编》是张孝评先生的旧作,于1987年出版,此后1992年出版增订本,1996年出版二次增订本,2005年出版第三版,均由

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此,可以看出此书的受欢迎程度。但是,张孝评依然对这本书有清醒的认识,在05版的“后记”中指出:“虽说在写作的同时,我力图尽我之所能,广泛地吸纳新知,以破除陈规,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时代潮流的推移和学术观念的转换,今天看来,书中不少论述确实有待更新了。”他没有给读者开空头支票,2007年10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学概论新编》(全新版)。总体格局虽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全新版几乎是重写的。相比较旧版而言,全新版数量上达到三十多万字,其中有二十多万字是重新写作的,对这二十年间文学理论的新成果加以梳理,并将新思想、新理论纳入到作者的思考中,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达到文学理论教材书写的新境界。

文学概论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的必修课,目前我国高校流行的教科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童庆炳主编)为例,它在全国几十所院校使用,使用范围相对广泛。由于《教程》是在童先生的领导下由多位著名学者分工编撰的,在书写的风格上难免缺乏协调统一,有的章节写作得灵活,有的章节写作得相对沉闷;在概念的运用上出现前后重复甚至于前后论述不一致。这样就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张先生独著的《文学概论新编》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张孝评从1978年起就为西北大学中文系本科生讲解《文学概论》课程,直到1997年。此后的十年间,张先生一直坚持为学生开设各种与《文学概论》相关的课程,始终没有脱离教学实践。因此在编撰教材时,他充分考虑到结构的整体性,概念的前后一致性,论述的严密性。可以说,这本《新编》是结合教学实践所生成的。

《文学概论新编》(87版)“具体而不失之繁琐,概括而不失之于笼统,明确而不失之于僵死”(蒙万夫,《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一个新收获》,《自学考试报》,1988年9月25日),“全书的框架很新颖、很得体”,“内在逻辑结构上显得更为完善和周密”[韦坡(张华)《新的框架 独立见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一期]。《新编》全新版在保留以上特点的基础上,又生成了新的特点。

《新编》全新版结构完整,逻辑谨严。它按照文学本体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发展论5个板块来设计全书基本结构的。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受到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结构模式的影响。艾氏认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四要素及四要素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张孝评对此结构模式作出了调整,以文学和人的社会生活为中心将社会生活、作家的创作过程、读者的接受过程以及文学本身的发展流变联系在一起,在阐释的广度和深度上较艾氏更为合理。在基本框架上,《新编》全新版仍然大体沿用旧版的结构模式,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与旧版完全不同,突破了旧版的束缚,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理论思维倾向。如在文学本体论中,旧版是从文学的一般本质、文学的特殊本质和文学的个别本质三个方面来阐释文学的基本特性。它在提法上存在着问题,所谓本质是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何以存在着一般、特殊和个别的区别?而在《新编》全新版中,作者从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审美人学和文学是语符化的审美人学三个层次来解释文学的基本特性,较之旧版在提法上更为合理,同时也将文学的独特性鲜明地显现出来,即如作者所言“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按照演绎法的逻辑程序”来“层层深入地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体现了逻辑谨严的特点。

《新编》论述得当,行止有度。在行文论述中,它非常注意学生的接受效果,没有堆积概念、术语,而是很平实地加以论述。即便是一些很晦涩的文学概念,作者在阐释的时候,往往追本溯源,不仅展现了概念的历史意义,而且明晰如话地将概念的现实意义显现出来。例如对“意境”这一概念的解释。作者首先指出“诗是境界的艺术”,进而对“境界”一词的渊源加以清晰的展示,从训诂学和佛学的角度指出这一术语的原始意义,然后指出“境界”这一术语如何转化为文学术语,成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但是,作者的阐释并未就此停步,而是指出在当下的文学理论范畴中使用这一概念必须要注意历史语境的变化,即是当前文学理论的关注点落脚到“诗”这一体裁时,不仅要关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而且关涉到西方和现当代的诗歌作品,指出“诗的境界,应该是指诗的情感和形象在以情感为主的基础上的统一状态,亦即形象化的情感状态,以及为此种情感状态所拥有的,可供人沉思、回味的审美空间”。在对这类概念的使用中,读者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作者的理论趋向。

同时,在论述的具体过程中,作者尽力做到客观地展现概念的理论深广度,也就是说,作者论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而不去主观地就某一问题作出定论。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关于某一问题的认识处在不断变化甚或是发展过程中,理论的阐释者只是认识之路上的灯塔,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后来人或初学者对理论生发兴趣,进而使理论的探索不断深化。而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受众本身具有“期待视野”,而在行文中设置必要的“召唤结构”,有助于接受者的主动介入,生成、造就自我的理性认识。所以,张孝评在《新编》全新版的论述中体现出注重行止有度的特色。苏轼在描述自身行文特点时指出,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文学概论课程教材的作者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所面对的受众作为初学者有其自身的特点,接受理论还缺乏判断力,还处于可塑造阶段。若是作者在教材中作出盖棺定论式的阐释,不利于理论的深入发展。《新编》全新版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

这本书中西互渗,古今结合,融会贯通。文学理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必须关注文学现实。因而,文学理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前人的理论成果,也要关注当下的文学事实。这一点表现在文学理论教材的编撰上,就要求著者关注中西文论的相互渗透,古代与现代文学发展事实。在《新编》全新版中,这一特性体现得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梳理方面。如在阐释“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时,作者指出“文学着重反映人的精神和感情生活”,“我们不妨从古往今来的学者和思想家那里,有选择地介绍一些他们有关人与人性的思考”。作者选择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人与动物的区别论述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而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也由于这个缘故,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在此,作者阐明了人的活动的自由本性。又举出匈牙利系统论哲学家拉兹洛的论说,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自我意识。接着,又引用毛泽东的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后,将德国文化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有关“人是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这一论点引入论述。最后,作者对以上论述加以概括,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包括“人有其内心的精神生活”、“人的生活的这种精神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他的精神生活里,而且将其物质生活也统统精神化了”和“人的精神生活以及精神化的物质生活,归根到底要通过文化层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和表现出来”,进而得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结论。在这一系列的论述中,作者整合了西方思想家们对于人和人性的思考,并将其思考纳入到作者自我的理性思考中。由此,可以看出张孝评在《新编》全新版中西文化思想互渗,古今文论结合的逻辑理路。但是,不同的思想家各有其理论点,有其理论阐释的指向性,如何才能达到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呢?其实这个问题又回到上文所说的第一个特点,即结构完整,逻辑谨严。作者在总体思考中,有其一以贯之的思维理路,将其融入对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和文学是审美人学的理论框架中,所以在整合各种各样的思想资源时,采取有选择的批判的态度,使得各种资源为我所用而又不至于迷失自我的方向。

《新编》全新版语言简洁。文学理论的特点是逻辑性、严密性,是以概念、范畴、判断和推理来展开作者的理性思考的,即便有文学事实的展现也须纳入到理性阐释的框架中。这就造成文学理论语言的枯燥、干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困扰理论著述者的一大难题。《新编》全新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作者针对受众的特点,在注重理论性的同时,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既使得理论凝重整一,又可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所谓理论凝重整一,就是说理论概括明确而不含混,概念显现统一而不芜杂,推理清晰而不旁骛,前后连贯而不冲突。如对于文学欣赏特点的论述可以看出这一语言特点,作者指出“第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第二,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第三,文学欣赏是一种全心灵的审美享受活动”。作者采取判断句式,逐层深入地指出文学欣赏的特点是“一种全心灵的审美享受活动”。对此的理解,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将这一短语划分为“全心灵”、“审美”和“享受”三个词语,并分别将其纳入到活动的序列中分别加以理解。而在其他章节已经解释过“全心灵”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内涵,故此,只需理解“享受”这一概念,就可以达到对文学欣赏的整体认知。这样,也就能很好地满足受众接受的需要。

除此之外,《新编》全新版所展示的思想内容也较旧版更为丰富。作者有意识地将其对文学活动的思考蕴含在全书中,体现出扬弃的理论品质。如对现实主义的思考。作者清醒地指出尽管当下的文学创作有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创作方法,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思想并不过时,众多的创作思想并不能掩盖现实主义的光芒。作者深入地分析了古今中外的创作实际,认为现实主义不仅有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塑造形象的典型性,表达感情的客观性,而且现实主义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创作原则贯彻到其中,显示出巨大的包容性,而且,现实主义处在不断的发展状态中。在《新编》全新版中最值得注目的是关于文学价值的论述,作者从价值的角度论述文学的存在意义,从文学审美的形而上与形而下角度扩大了文学审美的范围,使得审美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充,是对“美学是人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作者从寓教于乐与无用之用的角度对文学的审美作用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对我们深入领会文学的价值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过,在全书的例证中,古代和现代的文学事实占得份额似乎较大,而对1990年代以后的文学事实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分析所占的份额太小。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针对性和对当下文学研究的实践性。

总而言之,张孝评的《文学概论新编》全新版,体现出了执守文学这一人文精神家园的理论素质,同时也可看出作者在执守文学精神家园时的超越与反思态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